在自我规划职业生涯时最易犯的错误
1、把能力当性格
你经常看到有人说,"我很内向,所以我不太擅长演讲"、"我性格特别飘,适合做管理吗?"
其实,很多人都无法区分"能力"和"性格"。性格是"DNA和后天环境综合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",没什么大事不会改变。能力是通过后天刻意练习而获得的一种技能。
很多现代社会的通用技能"演讲、领导力、管理、运营"……这些技能都是20世纪初才发展出来,基因上几乎没有任何人有优势。所以如果你说你"天生不适合管理"或者"狮子座就是暴脾气",也许是你把自己"不想学管理"或"不懂管理情绪"推到了天生身上。
科学的尽头是哲学,哲学的尽头是宗教,宗教的尽头是星座……你不是内向,你那是害羞,你也不是害羞,你只是缺乏练习。
正确的观念应该是:大部分技能,通过努力就能做60分,态度端正能做80分,而发展天赋的确会到95分,最后5分是运气的事。当你有了这个观点,回看自己的职业选择,你会发现越是低级选手,越是希望选择天赋的职业,而越是顶级选手,越是不刻意追求天赋,他能驾驭天赋,也能驾驭不熟练的领域。右手刷牙很习惯,必要的时候,左手也完全HOLD得住。
2、分不清楚短期体验与长期受益
职业选择和投资一样,短期投入的、长期回报往往高;短期体验好的、往往是消费,长期零回报。
所以你经常能看到,销售、培训这些行业,短期看上去收入很高,但是长远来说,很容易陷入重复劳动。而有一些工作是长远收益型的,比如医生,往往前期感觉并不会太好。发展速度和工资收益,有的时候总是相反的。
再比如学习知识,前期边际效应感受很高,天天开脑洞恍然大悟,但是刷多了不行动,则长期瘫痪;而行动和练习一开始处处不舒服,反而长远来说收益更高。
我总结过一个公式:职业收益=经济收入+发展+情感意义,考虑职业的时候,一定要短、中、长期效用综合考虑,千万不要仅仅为了高工资而选择其他,关键是要升值,不是升职。
每当一个行业有新的技术,领域的竞争力就会位移,没有赶上的话,就很容易边缘化。比如说信贷员,10年前超级风光,天天有人请吃饭;5年前开始网络信贷,15分钟必须搞定一个网络贷款,他们维持着高收入但工作开始变得重复机械化;等到大数据一出来,信贷员尤其是小额信贷被取代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,这群人很可能会沦为失业者。
数码相机使用前期,胶片摄影师一致鄙视,表面是不专业、缺乏质感,深层次是这些老人们多年的暗房、冲印、拼贴技术全部都没用了。竞争力变成了审美、选景和修图,这个时候很多新人一下子就超越了。
未来职场,每个人都会变成一个"网络原点",这时只有3种能力是重要的:
产品能力:理解需求,整合信息、解决某类型问题、思考、阅读、写作、产品化、共情、设计……;
传播能力:链接人脉、传播讯息,写作、表达、演讲、故事化……;
运营能力:自我管理和领导能力,高效能、时间管理、精力管理、自我驱动。